腔调
W处长是我的老同事。多年来,我最佩服的就是他讲话或念文件时多腔调间游刃有余地变换。
W处长的讲话一般是普通话开头的,说着说着就转到河南话,河南话说一会儿,然后再转回普通话。有时候一句话能这样转换好几次,整篇讲话就更是生动有趣了。
腔调转换本身并没什么,因为好多人会多种语言或方言,根据对象或事情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语系,但一句话或者一个报告内这么转换就有点儿怪。同时呢,转换的那么自然,那么流畅,不带一点磕巴或停顿,仿佛人就应该这样讲话似的。
我曾经十分虚心地向W处长请教其中的奥秘,他却嫣然一笑,十分谦虚,坚决不告诉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儿的。弄得我很郁闷。
遥想北宋当年,赵官家坐天下,东京开封是伟大祖国的首都,那时的国语一定是开封话。当时还好说,书面语言毕竟是古文,受方言影响较少。现在呢,在开封的大街上走,听着他们的腔调,想着全国人民,甚至学汉语的外国人也满嘴开封话,全国的电影、电视、话剧、电台都发河南音的情景是非常有意思的。那时,“吃饭了吗?”的标准说法应该是“吃了哞?”“干什么?”的标准说法是“弄啥lia?”。有意思吧。读研时同屋的H君是开封人士,他曾骄傲地告诉我,当年蒋委员长曾打算将开封话作为国语的。如果蒋委员长的想法实现了,我就会有很大收益,现在呢,许多话,许多说法,许多发音我连表述都没法表述。
仔细想一下,普通话真是扼杀了许多方言。再过二十年,恐怕“木牛”、“夜黑儿”、“jiangjier”(刚才)、“nier”(妮)、“wer”(娃)等恐怕都会消失吧。所以,要向W处长学习,学习他活学活用、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和行动。
假如有机会从河南到北京一走,你会发现语音的渐变,即语音连续变化的特征极强。河南话在这边,北京话在那边,河北话就承南启北,简直可以连成直线。一般说来,河北人说话就像河南人说普通话没说好一样,或者河南话和北京话一平均就是河北话。
语言可以做算术平均或按距离线性内插是我的发现和发明。我这些发现是符合创新型、学习型社会建设精神的,所以要多表扬,不准讽刺挖苦。
再次倡导大家向W处长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