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第二生 (一)
初见
《红楼梦》是一部有意思的书。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门道,我就是专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的,或者说看他们的机锋公案。讨厌《红楼梦》的不必看本文,不喜欢机锋公案的也不必看,对三生石之类的说法嗤之以鼻的更不必看。闲话少絮,言归正传。
那一日,一顶轿子把林黛玉从西边角门抬进了贾府。
黛玉的母亲死了。她父亲无意再娶,虑及她多病年小,上无亲母教养,下无姊妹兄弟扶持,遂命她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。黛玉洒泪拜别,弃父进京。
未进贾府,林黛玉便存了许多戒心,“步步留心,时时在意,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,多行一步路,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。”
刚一进贾府不一会儿,二舅母王夫人便向她发出了十分重的警告:“不要沾惹宝玉”。林黛玉心存芥蒂,怒火中烧,脸上却笑嘻嘻地反问:“岂有沾惹之理?”
宝玉回来了。此时,黛玉的心情极坏。她母亲从前说的话,王夫人的警告等使她对宝玉极为反感,揣摩着宝玉“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,懵懂顽童?____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。”
谁知道,自己心里那个涎皮赖脸、头脑不清楚或未开蒙的五岁至八岁间的顽童和蠢物,竟是个是她大吃一惊的“旧人”,并且容貌不坏。 黛玉心下想道:“好生奇怪,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,何等眼熟到如此!”
假如没有第一生,宝黛间就不会相互看着眼熟,至少林黛玉不会那么痴心于宝玉了,贾宝玉也不会因为林黛玉没有玉而把自己的玉摔了。
宝玉哭着喊着说:“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,新来的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,可见不是什么好东西。”
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在三到五岁之间吧?
我不想探讨宝黛初见时宝玉的年龄。我只是奇怪宝黛初见时二人的差异为何如此大?前面讲的黛玉反驳王夫人的话是如此得体:
“舅母说的,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?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,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,小名就唤宝玉,虽极憨顽,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。况我来了,自然只和姊妹同处,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,岂得去沾惹之理?”
同时,黛玉推辞邢夫人留饭的话更是滴水不漏:
“舅母爱惜赐饭,原不应辞,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,恐领了赐去不恭,异日再领,未为不可。望舅母容谅。”
黛玉给两位夫人的下马威可谓不小。
林黛玉在贾府住了下来。贾母万般怜爱,寝食起居,一如宝玉,迎春,探春,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,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,亦自较别个不同,日则同行同坐,夜则同息同止,真是言和意顺,略无参商。
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。宝钗年岁虽大不多,然品格端方,容貌丰美,人多谓黛玉所不及。而且宝钗行为豁达,随分从时,不比黛玉孤高自许,目无下尘,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。
黛玉真的不及宝钗“品格端方、容貌丰美”,这里有两个关键字“端方”和“丰美”,实际反应了当时社会评判“精神”和“容貌”的标准。可以说宝钗是当时的“主流”,黛玉是当时的“另类”。虽然曹翁没明说,但宝玉拿宝钗跟黛玉比、进而批评指责黛玉的行为想来不会太少,所谓的“求全之毁,不虞之隙”。
不过黛玉也是有才,美貌的,虽然别人看她瘦弱,孤傲,爱使小性子,但贾宝玉喜欢,别人也真是没办法。宝玉也真够涎皮赖脸、头脑不清的,既对黛玉熟惯亲密,又“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,并无亲疏远近之别”(其实句中的“弟兄”完全可以删去),黛玉岂能不“气的独在房中垂泪”。宝玉只好前去俯就,哄他的林妹妹了。
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,忽然又来了一个薛宝钗,够宝玉这孩子喝一壶的了。